大家都在搜: 凍蟲
【摘要】: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人口增長,我們將面臨耕地面積減少而對人用或飼料用優質蛋白質需求增加的困局。目前,可用于飼用動物的植物蛋白質原料包括豆粕、菜籽粕等農副產品,同時植物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沒有動物蛋白質合理,因此魚粉一直是優質飼料蛋白質的。過去幾十年來,由于過度捕撈,魚粉資源變得非常有限,導致魚粉價格大幅上漲,動物飼養成本增加,此時,昆蟲蛋白質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在自然界,昆蟲本是許多動物的重要營養來源,昆蟲的整個生命周期都可以為動物提供優質蛋白質。對昆蟲營養的早期研究多集中在其水分、蛋白質、脂肪、灰分以及鈣磷上。Finke對黑水虻、黃粉蟲、家蠅、蟑螂等四種常見的資源昆蟲做了更詳盡的營養成分分析,盡管不同昆蟲間營養成分差異較大,但總體而言昆蟲是一種優良的食用和飼用原料,所含蛋白質和脂肪豐富,基本符合NRC建議。Makkar以及Sánchez-Muros匯總了常見飼用昆蟲的營養成分并與魚粉進行了對比。
黑水虻是目前關注度較高的資源昆蟲,其幼蟲可以高效轉化多種有機廢棄物。黑水虻可作為食品、飼料或者飼料添加劑,在寵物、畜禽和水產養殖方面的應用已初步被人們所接受。其蛋白質含量較高,氨基酸組成均衡,并富有多種脂肪酸、維生素及微量元素,可媲美傳統的飼料原料。
黑水虻營養組成
黑水虻含有較高的蛋白質和油脂。一般情況下,黑水虻的老熟幼蟲蟲干含粗蛋白質占其干重約40~45%、粗脂肪23~36%、灰分3.1~19.7%,代謝能為4787~5741 kcal/kg。Al-Qazzaz等人測得蟲齡一周以內的黑水虻蟲干粗蛋白質含量高達55.6%,而粗脂肪僅1.86%。同批次黑水虻幼蟲養殖在不同飼養基質,其灰分含量差異較大。如Shumo等在試驗中發現,不同基質飼養的幼蟲灰分含量介于9.3~11.6%。類似情況也出現在 Spranghers等人的報道中,其灰分含量介于2.7~19.7%。
黑水虻幼蟲蛋白質的氨基酸均衡。不同文獻記錄的數據差異較大,如丙氨酸含量從24.2 g/kg到77 g/kg不等;甘氨酸含量從10.9 g/kg到57.0 g/kg不等。但同一試驗中不同處理的黑水虻幼蟲各氨基酸的比例沒有顯著差異,如Spranghers等研究表明,分別用雞飼料、沼渣沼液、蔬菜廢棄物和潲水飼養的黑水虻幼蟲,其精氨酸含量為19.9~20.3 g/kg,賴氨酸含量為22.6~25.7 g/kg,蛋氨酸含量為7.1~8.7 g/kg,色氨酸含量為5.4~6.7 g/kg。
黑水虻幼蟲體內的脂肪酸以飽和脂肪酸為主,含量可達30~82.8%。其脂肪酸組成中又以月桂酸含量更高,一般占粗脂肪40~60%,更高可達60.89%。其次是棕櫚酸,一般為9~13%,更高可達16.1%。
大部分昆蟲的外骨骼只含有少量的微量元素,但黑水虻外骨骼含有豐富的鈣,導致其整體灰分含量較高,其中鈣含量約為3%,鈣磷比約為2.6:1。
黑水虻幼蟲體內幾丁質的研究報道相對較少。Caligiani等測得老熟幼蟲的幾丁質占干重6~7%,占預蛹干重8~9%。Spranghers等測得潲水飼養的幼蟲體內干物質含有6.7%的幾丁質,而用蔬菜廢棄物養的僅有5.7%,沼渣沼液飼養的僅有5.6%,營養豐富的飼養基質可能使得幼蟲體內積累更多的幾丁質。
黑水虻幼蟲體內含有豐富的維生素,Finke的檢測較為詳盡,折合成干重,黑水虻膽堿含量約為1100 mg/kg,其次B族維生素也相對豐富。此外,黑水虻幼蟲還含有β-胡蘿卜素、葉黃素等,但含量相對較低。
影響營養成分的因素
1、發育階段的影響
黑水虻蟲體營養成分是一個持續變化的動態過程。通過研究表明,隨著幼蟲的發育,蟲體蛋白質含量從1日齡的56.2%降低至14日齡的39.2%;相反,蟲體粗脂肪從4.8%(1日齡)升高至28.4%(14日齡)。預蛹及蛹期蟲體蛋白質維持在40%左右,而蟲體脂肪則從28%下降至7.2%。蟲體氨基酸及脂肪酸組分也隨蟲齡的變化而變化,如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在低齡幼蟲期更高,隨后持續下降,而飽和脂肪酸則相反。老熟幼蟲和預蛹相比,維生素E、鈣、磷含量及鈣磷比均存在較大差異。
2、食物的影響
食物對蟲體營養成分有顯著影響。Spranghers等人用雞飼料、尾菜、沼氣渣、廚余分別飼養黑水虻幼蟲,結果表明不同的基質飼養出的幼蟲脂肪、灰分含量以及脂肪酸譜差異較大,但氨基酸譜和其他礦物質較為穩定。Ewald用過期面包、虹鱒魚、廚余、鮮貽貝、青貯貽貝、變質貽貝等基質分別飼養黑水虻幼蟲,結果表明基質的碳水化合物、粗蛋白質、灰分等含量顯著影響幼蟲營養成分,特別是幼蟲的灰分、脂肪含量以及脂肪酸組成。以青貯貽貝和廚余分別飼養的幼蟲單頭體重更高;飽和脂肪酸比例,尤其是月桂酸,隨著幼蟲重量增加而增加;單不飽和脂肪酸及多不飽和脂肪酸則相反。幼蟲Omega-3含量顯著受基質Omega-3含量的影響,因此為了使水產飼料用的幼蟲含有更豐富的Omega-3,可以向幼蟲食物中添加水產下腳料。
3、加工方式的影響
加工方式也會影響蟲體營養成分。Larouche等對比了熱處理(熱燙40 s或干燥60 ℃,30 min)、冷凍(-20 ℃,1 h或-40 ℃,1 h或液氮,40 s)、氣調(二氧化碳或氮氣或真空)、機械處理(研磨2 min、或高壓600 Mpa,3 min)等10種處理方式對幼蟲指標的影響。其中氣調處理后含水量更高(83.2~83.6%),冷凍和機械處理次之(80.3~81.6%),熱燙更低(78.1~78.6%);熱燙處理后灰分更高(8.5%干基);氣調處理后油脂含量較高(15.9~16.6%干基),機械處理較低(11.9~12.0%);氣調處理組pH較低(6.1~6.3),熱燙處理后pH更高(8.7);經氧化鐵二甲酚橙法測定,氣調處理組油脂初級氧化程度更高(18.6~19.4 CHP/kg),顯著高于其他處理方式(5.8~7.9 CHP/kg);經丙二醛法測定,熱燙處理次級氧化程度更低(1.0 mg MDA/kg)。Caligiani等將預蛹直接冷凍(-20 ℃)、低溫干燥后冷凍(10%含水量,-20 ℃)、熱燙(100 ℃,40 s)處理。冷凍處理組?;视秃拷档?,游離脂肪酸顯著增加,冷凍初期樣品游離脂肪酸占總脂肪酸比例35.1%,在冷凍2個月后該比例超過90%。該結論與Montevecchi等人發現相符,即直接粉碎預蛹所提取的脂肪中游離脂肪酸僅約2.5%,熱燙處理的樣品游離脂肪酸為10%,而冷凍后粉碎的樣品游離脂肪酸則高達15%[18]。對于熱燙處理Caligiani則持不同意見,Caligiani的數據顯示熱燙處理組無論是處理初期還是兩個月后,脂肪成分穩定,主要以三酰甘油形式存在,其游離脂肪酸幾乎檢測不到。因此推測蟲體本身較高的脂肪酶促使冷凍樣品脂肪的分解,熱燙可能使酶失活從而阻斷了樣品中脂肪的分解。
處理過程中發酵或過濾可導致幾丁質含量的改變。幾丁質是粗纖維的一種,一般黑水虻幾丁質含量為5~8%(干基),過高的幾丁質含量影響飼料蛋白質消化率。Nafisah等嘗試采用物理及生物的方法降低黑水虻產品中幾丁質的含量。結果顯示,通過加入6%(干基)產幾丁質酶的Bacillus subtilis ATCC 19659菌株,將預蛹置于40 ℃下發酵3天,粗纖維含量從20.27%降至13.18%,同時由于菌株產生脂肪酶,發酵后油脂含量從36.13%降至10.30%,但蛋白質含量不受影響;直接打漿過濾外骨骼,粗纖維含量從20.27%降至4.29%,但由于過濾掉外骨骼,濾液中蛋白質含量從42.99%降低至30.82%,同時脂肪含量從36.13%升高至56.21%。發酵法在改變幾丁質含量的同時,幾丁質脫乙酰度受酶的影響從63.25降低至44.11。
4、儲存環境的影響
儲存環境對蟲體營養成分的影響也不容忽視。Wanjiku檢測了樣品的化學成分、微生物菌群以及物理狀態受儲存時間(每45天)、儲存溫度(室溫25 ℃或冷藏4 ℃)、包裝方式(聚丙烯袋、塑料罐、聚乙烯袋)影響的程度。結果表明樣品的過氧化值、P-茴香胺值、皂化值隨著時間增加而增加,而碘值則相反。常溫下上述指標變化的幅度顯著大于冷藏。儲存時間越長,飽和脂肪酸比例越大,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比例越小。微生物菌群隨時間增加而增加。此外包裝方式對檢測指標均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因此,標準化的飼養加工流程對于產品質量的穩定至關重要。產品的加工方式可能對營養成分產生顯著影響。在飼養實驗期間,則需要注意蟲體樣品的儲存。飼養實驗應提供蟲體營養成分檢測結果,此外,列明蟲體的飼養方式、來源、使用時的蟲齡蟲態、以及加工和儲存方式,便于同行參考對比。
黑水虻飼用效果
早在1987年Bondari等人便用黑水虻代替魚粉添加到魚的飼料中,發展至今,已有不少學者在家禽和水產飼料方面進行了研究,實驗涉及所測動物的不同品種和生長階段。使用黑水虻原料,對飼養動物的生長性能、電解質、代謝物、酶系、胴體、肉質風味及其物理指標、營養成分、血液血清、腸道、組織病理、機體細胞免疫等指標開展了各種方面的研究。但因所用的蟲體成分存在差異、同一品種研究基數小、部分研究指標不全面等問題,關于黑水虻飼用價值評估還需要大量工作。對不同動物不同階段的最適添加量、幼蟲及其副產物在動物體內的作用機制等,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討。
1、肉 雞
研究表明黑水虻對肉雞的鮮重、日增重、日采食量、料重比等指標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Dabbou等人分別用5%、10%、15%的脫脂黑水虻幼蟲粕替代部分日糧投喂肉雞,觀察到肉雞鮮重、平均日增重、日采食量隨著黑水虻幼蟲粕添加量先增加后減少,并在10%替代量時達到更大值。另一方面,隨著黑水虻幼蟲粕添加量的增加,料重比增加。因此Dabbou等人建議在飼料中添加低于15%的脫脂黑水虻幼蟲粉可改善肉雞的生長性能。Manangkot等人分別用5%、10%、15%的黑水虻干蟲替代魚粉投喂肉雞,觀察到黑水虻干蟲可至少替代15%的魚粉,雖減少了肉雞采食量,但不產生不良影響,說明黑水虻的飼喂提高了飼料轉化率。Mohammed等人的實驗也表明,黑水虻幼蟲可替代至少肉雞日糧中33.3%的魚粉且對肉雞生長性能不產生負面影響。Velten等人則表示,部分脫脂幼蟲粉代替50%豆粕在未添加額外氨基酸時對生長、采食量、轉化率、腸道形態特征等指標均有一定負面影響。但在調整氨基酸平衡后各項指標均得到提升。因此Velten等人建議黑水虻用于肉雞時應額外添加氨基酸對配方進行優化,而其余文獻均認為黑水虻氨基酸成分合理且足夠。
大部分學者表示,黑水虻對肉雞胴體指標沒有影響。但Mohammed等人用黑水虻幼蟲粉代替魚粉后屠宰率上升,并表示可能與黑水虻蛋白質的質量有關。此外,Pieterse等人使用預蛹粉后肉雞皮和脂肪比例增加,肌肉比例下降。
黑水虻對雞肉營養成分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脂肪酸的組成,目前沒有數據表明食用黑水虻會改變雞肉氨基酸的組成。Marco等人用黑水虻油脂替代50~大豆油添加到肉雞日糧中,觀察到替代后對肉雞雞胸肉和雞腿肉整體營養影響不大。同時,增加飼料中的脂肪攝入并不增加雞腿肉的膽固醇含量。此外,隨著黑水虻幼蟲油脂添加量的增加,雞肉內總飽和脂肪酸含量增加,但是總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降低,同時n-3系列和n-6系列脂肪酸含量降低。而Moula等人使用解凍鮮蟲后雞肉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增加。Nampijja等人使用幼蟲粉后雞肉n-3系列脂肪酸降低,n-6系列增加。
不少學者表示,黑水虻對改善肉雞健康有積極的影響。其中血液指標如血紅細胞、紅細胞積壓、血紅蛋白等指標的增加顯示雞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改善。Lee等人表示,在肉雞日糧外添加1~3%的幼蟲粉,可增加肉雞免疫力,減少因感染沙門氏菌的死亡率。
黑水虻對雞肉香味、口味、腥味、汁液、質地等感官指標沒有影響。Altmann等人觀察到雞肉柔嫩度和硬度的下降,并表示部分地區消費者可能更傾向于低硬度的雞肉。
2、蛋 雞
黑水虻對蛋雞生長性能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產蛋量、雞蛋重量及料重比等方面。Abdulhameed等人分別在蛋雞飼料中添加5%和1%的幼蟲粉。實驗證明,在蛋雞飼料中添加5%的黑水虻幼蟲粉能使日產蛋量從54.45%提高到58.77%,且不影響飼料攝入量、蛋重和孵化率。Abdulhameed等人還表示,日產蛋量的增加可能與飼料配方高蛋白質和低能量有關。Secci等人用黑水虻幼蟲粉替代蛋雞日量中的豆粕,也證實投喂黑水虻的母雞產蛋率高于投喂大豆。
此外Abdulhameed等及Mwaniki等人均觀察到料重比的升高,并表示增加的幾丁質含量可能阻礙了飼料營養吸收。Cutrignelli等人發現,用脫脂幼蟲粉代替豆粕后,飼料的有機質、蛋白質、脂肪等表觀回腸消化率均有所下降,同樣將原因歸咎于增加的幾丁質含量,這是值得關注的問題。雖然料重比升高,但雞蛋的均勻度卻得到了改善。
黑水虻對雞蛋的物理及感官指標影響較大。Abdulhameed等人表示,添加幼蟲粉后雞蛋質地、味道、外觀和可接受度得到明顯改善。另一方面,雞蛋外殼厚度和重量隨黑水虻添加量增加而降低,分別降低了0.005 mm和0.44 g。Abdulhameed等人推測,蛋雞可能無法利用黑水虻里的色素,或所用黑水虻樣品中不含胡蘿卜素,因此測得蛋黃顏色下降。該現象與Ruhnke等人觀察所得相符,Ruhnke等人表示所用黑水虻配方中色素較原配方少。然而Secci及Mwaniki等人則發現投喂黑水虻后,雞蛋蛋黃顏色得到改善。Secci等人表示,投喂黑水虻的蛋黃含有的γ-生育酚(4.0 mg/kg對2.4 mg/kg)、葉黃素(8.6 mg/kg對4.9 mg/kg)、β-胡蘿卜素(0.33 mg/kg對0.19 mg/kg)和類胡蘿卜素(15 mg/kg對10.5 mg/kg)含量均高于投喂大豆的母雞產蛋蛋黃內相應物質,有益于人體健康。此外雖然飼料脂肪酸組成影響著產品的脂肪酸組成,但并不一定都成比例地增減。如黑水虻中月桂酸含量豐富,但雞蛋里月桂酸含量與對照差異不顯著。投喂黑水虻組的膽固醇含量則比豆粕組低11%,Secci等人認為可能與幾丁質含量有關。
對蛋雞腸道揮發性脂肪酸的檢測發現,用脫脂幼蟲粉代替豆粕后,雞腸道中總揮發性脂肪酸增加,其中以乙酸、丁酸的增加為主。Cutrignelli等人表示,揮發性脂肪酸的增加可能與腸道專性厭氧細菌有關。曾有報道稱,丁酸的增加與腸桿菌科細菌的減少有關。因此Cutrignelli等人認為,丁酸的增加可能參與了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的抑制,而黑水虻中的幾丁質很可能作為一種益生元促進了丁酸的產生,但需要進一步的微生物學檢測才能證實。
3、鵪 鶉
Mawaddah等用脫脂黑水虻幼蟲粉分別替代鵪鶉飼料中50%和的肉骨粉,發現鵪鶉的產蛋率分別增加了5.82%和6.13%。Culler等人向10至28日齡的鵪鶉中分別添加10%和15%的黑水虻幼蟲,并將胸肉用于肉質評估。結果發現,隨著黑水虻添加量的增加,胸肉總膽固醇和單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增加,但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減少。另一方面,黑水虻的添加提高了胸肉中丙氨酸、酪氨酸、天冬氨酸、蘇氨酸和谷氨酸的含量,從而提高鵪鶉胸肉的營養價值。
4、番 鴨
Gariglio等人向飼料中分別添加3%、6%、9%的脫脂黑水虻幼蟲粕投喂番鴨,觀察到番鴨的死亡率、總體的活重、日增重量、日采食量及飼料轉化率均不受黑水虻添加量的影響。另一方面,在飼料中添加黑水虻幼蟲粕后,3~17日齡的番鴨蛋白質消化率隨黑水虻添加量增加而略有降低,但從18~38日齡和39~50日齡的番鴨消化率表現看,其蛋白質消化率變化幾乎不受黑水虻添加的影響,脂肪消化率則隨日齡增加而增加。同時,對投喂黑水虻幼蟲的番鴨解剖后發現,其十二指腸中觀察到的粘膜狀態與完全使用玉米蛋白粉投喂的對照組相同,黑水虻的添加對番鴨腸道發育無負面影響。Gunawan 等則發現,添加脫脂黑水虻能顯著增加屠宰率,其中添加量為2.5%時達到更高值,且腹部脂肪及屠宰體重不受影響,同時添加鮮活幼蟲高達10%也獲得類似結果。
5、魚 類
添加一定量的黑水虻對魚的生長性能沒有不良影響,但過量的黑水虻會影響生長速度、增重、料重比等指標,不同魚種的最適添加量差異較大。Devic等人在等氮等能的前提下往羅非魚日糧中參雜幼蟲粉,結果表明添加量在8%以內對其最終體重、增重、生長速度、料重比、采食量均沒有影響,而且死亡率有所下降。同樣是羅非魚,Kazibwe等人用幼蟲粉代替魚粉75%,胡俊茹等人用幼蟲粉代替豆粕45%,均沒有觀察到任何對生長性能的負面影響。而Rana等人用幼蟲粉代替魚粉0~,雖對生長速度沒有影響,但觀察到體重對添加量的增加先增后減。除了羅非魚,建鯉和三文魚日糧中可添加的黑水虻比例也相對較大,其中用幼蟲粉代替魚粉75%,用蟲油代替豆油或占飼料2.5%,建鯉各項生長性能均無負面影響;而三文魚日糧中幼蟲粉可以代替魚粉,或添加占飼料4.8%的蟲油。大部分采用預蛹粉的試驗均觀察到對增重、料重比、蛋白質轉化率等指標不同程度的影響。多篇文獻指出幾丁質會影響營養物質的消化,預蛹中幾丁質含量比老熟幼蟲高,因此采用預蛹粉的配方在生長性能上不及幼蟲粉。以上結果應在意料之中。
飼料營養物質的表觀消化率也受黑水虻原料的影響。Hu等以及Belghit等觀察到多項氨基酸的消化率不如原飼料配方。但Magalh?es等人用黑水虻替代不同比例的魚粉飼喂歐洲鱸魚,結果發現各實驗組的干物質、蛋白質和能量的表觀消化率都比較高,而且不受黑水虻的替代水平影響。Magalh?es等人指出,精氨酸一般是植物性原料的限制氨基酸,而黑水虻不僅是優質的精氨酸來源,而且數據顯示精氨酸的表觀消化率較原配方有所提高。Vargas-Abúndez等人同樣指出,植物蛋白質存在氨基酸成分不平衡、利用率低的弊端,而黑水虻氨基酸組成合理,利用率高,作為三文魚日糧原料與魚粉無異。Devic等觀察到添加黑水虻后,脯氨酸的消化率提高了。羥脯氨酸被認為是脊椎動物中連接組織(皮膚、結蹄組織、骨頭)的主要成分,在用于水產飼料的植物原料中含量很低,而維生素C則常用于提高脯氨酸-羥脯氨酸的轉化率。因此Devic等人認為,黑水虻配方提高了羥脯氨酸的消化率,可促進骨骼健康,減低水產飼料中維生素C的使用。
黑水虻的使用對魚肉營養成分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脂肪酸的組成上。大部分檢測了魚肉脂肪酸的文獻都發現,使用黑水虻后魚肉的飽和脂肪酸增加了,尤其是月桂酸和肉豆蔻酸。Zhou等人研究表明,隨著黑水虻幼蟲替代建鯉魚日糧中的魚粉水平的升高,各組間魚體肌肉和全魚的粗蛋白質含量,肌肉和全魚的粗脂肪含量,肌肉中必需氨基酸或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沒有顯著差異。但飽和脂肪酸顯著增加,而不飽和脂肪酸顯著降低。此外,添加黑水虻后魚肉中的n-3脂肪酸也普遍降低。Xiao等提出消費者可能不希望看到魚肉中Omega-3含量下降,通過調控黑水虻的食物可以改變黑水虻產品中脂肪酸的組成,從而減少魚肉中的Omega-3含量下降的程度。Amala等用預蛹粉代替魚粉25~50%后斑馬魚的增重下降,通過檢測發現黑水虻的使用增加了魚飼料中短鏈脂肪酸的比例。Amala等人指出,很多淡水魚可將短鏈脂肪酸轉化成多不飽和脂肪酸,可能由于這一過程耗能從而導致生長遲緩。
魚的臟體系數也受到日糧中黑水虻原料的影響。劉世勝用75%黑水虻替代魚粉飼喂建鯉,魚的肝臟體指數顯著高于對照組, 脾臟體指數顯著高于對照組和替代組。脾臟影響魚類造血和免疫,升高的脾臟體指數表明喂食黑水虻飼料后對魚的健康產生了一定影響。喂食普通日糧的斑馬魚,其肝細胞彌漫性存在,胞質內充滿脂肪;喂食黑水虻幼蟲粉替代25%,50%魚粉的斑馬魚,其肝細胞腫脹,胞質內脂質大量積聚。再次證實了Amala等人的研究結果,即較高的短鏈脂肪酸和n-6/n-3比例容易引起斑馬魚脂肪肝。雖然已有文獻普遍反映肝體比不變或有所上升,但是臟體比和肥滿度不變或有所下降。此外,Lock等人用黑水虻幼蟲粉替代大西洋鮭日糧的魚粉后,其肝臟與對照組一樣表現出正常的組織學,中腸、后腸組織學正常,各組之間的魚的肌層都沒有喪失結構或發炎。
適量添加黑水虻對魚的健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Xiao等研究發現,與對照組相比,用黑水虻替代日糧魚粉48%,其血清溶菌酶活性增加6.8%;代替日糧魚粉25%,血清溶菌酶活性增加31.9%。用幼蟲粉代替部分魚粉飼喂虹鱒魚后,觀察到其粘膜及腸道菌群豐度升高。Bruni等人認為菌群豐度的增加與幾丁質有關,幾丁質促進了虹鱒魚粘膜上乳酸菌、假單胞菌等微生物的生長。Huyben等人同樣指出,幾丁質含量的增加可能促進了能分解幾丁質的細菌的生長,此外高油脂的配方還促進了產脂肪酶的谷氨酸棒桿菌的相對豐度。Xiao等用幼蟲粉代替48%的魚粉,發現血清溶菌酶、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指標上升,應歸因于配方中幾丁質含量的提高。
沒有證據表明黑水虻會引起魚肉感官指標的改變,雖然黑水虻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魚肉的脂肪酸組成,而脂肪酸被認為與風味有關。Sealey等人用牛糞、牛糞和鱒魚內臟飼養出兩種不同營養價值的黑水虻分別替代25%,50%的魚粉。隨機選取30名未經培訓的人員對對照組和實驗組的魚肉進行感官評定,并未發現明顯差異。
6、蝦 類
易昌金等人研究表明,凡納濱對蝦對餐廚垃圾和雞糞飼養的兩種不同的黑水虻幼蟲粉干物質的表觀消化率分別為82.15%、82.44%,粗蛋白質的表觀消化率分別為86.81%、88.85%,均高于王文娟等測定的凡納濱對蝦對白魚粉、低溫蒸汽紅魚粉、國產直火干燥魚粉、進口直火干燥魚粉等四種魚粉干物質及粗蛋白質表觀消化率??梢?,黑水虻蟲粉是凡納濱對蝦飼料中魚粉的理想替代品。Cummins嘗試用黑水虻替代蝦飼料中魚粉,隨蟲粉替代魚粉的水平上升,蝦的采食量和存活率基本不受影響,而蝦體增重、比生長速率則先增后減。
7、生 豬
早在1977年,Newton等人將牛糞和尿液飼養的野生黑水虻幼蟲收集、曬干并少量飼喂生長豬,結果顯示,雖然黑水虻的脂肪含量可能影響適口性和消化率,但總體而言黑水虻幼蟲適合用于豬飼料。近幾年更多的研究報告表明,黑水虻含有豐富的氨基酸、脂肪和鈣,作為一種可持續的、富含營養的豬禽飼料原料在技術上是可行的。
在仔豬生產上,黑水虻蟲粉在斷奶仔豬早期替代干燥血漿粉,仔豬生產性能均有提高,其中50%比例替代組生產性能提高4%、飼料轉化效率提高9%[66]。Ilaria等人表示含有不超過10%的部分脫脂黑水虻幼蟲粉的飼料可用于斷奶豬,而不會對其生長性能、血液狀況、營養物質消化率、腸道形態或組織學特征產生任何不良影響。Hayden等人認為黑水虻幼蟲粉作為仔豬飼料的一種替代蛋白質來源,對仔豬的血液參數沒有影響。胡文鋒等人多年的應用觀察發現,添加黑水虻對斷奶仔豬的采食量有明顯的改善。在育肥豬生長階段,采用等能等氮的配方設計,添加黑水虻蟲粉對育肥豬的生長性能、養分消化率、機體免疫水平均沒有不良影響。用幼蟲粉完全替代魚粉對豬生長、血液特征或經濟參數沒有負面影響,血清生化指標均在正常范圍內。
對于豬肉的口感,Altmann等人研究表明添加黑水虻對豬肉品質和感官參數沒有負面影響;多汁性得到改善;同時其背部脂肪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更高,這可能是由于幼蟲的高脂肪含量導致的。
8、寵 物
隨著昆蟲研究的深入,昆蟲在寵物食品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目前有許多公司在推出昆蟲寵物食品。研究發現昆蟲通常被世界各地的野貓吃掉,占它們食物的6%。
昆蟲作為寵物飼料研究發現,黑水虻含有高質量的蛋白質,其氨基酸在狗體內有很高的消化率。Bosch等人也證明,狗的腸道微生物菌群可以利用來自黑水虻、家蠅和黃粉蟲幼蟲的未消化的氨基酸。但在其他研究中發現,家蠅和黑水虻蛋白質含量高,氨基酸值高,但犬的體外消化實驗表明其消化率低于蟋蟀等。因此,在將昆蟲加工成蛋白質并添加到寵物食品中時,應確保氨基酸的高生物利用度。
在飼喂爬行動物時,采食添加黑水虻的飼料比采食標準小鼠的玉米蛇生長速度快,因此,以黑水虻幼蟲為基礎的飲食能夠為蛇提供適當的營養和有效的飼料轉換。黑水虻幼蟲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支持爬行動物健康和生長的成分。然而,在自然狀態下,它們不能提供足夠的鈣、鈉或脂溶性維生素。
由此可見,黑水虻可以做為貓、狗和爬行動物的飼料添加成分,但需要注意氨基酸平衡和微量元素以及維生素的使用平衡。
尚存問題
除營養組成外,飼用黑水虻是否受到微生物或化學污染是另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诤谒档纳瞽h境及習性,黑水虻主要利用于有機廢棄物資源化處理,如餐廚垃圾、禽畜糞便,其處理效率高,處理量大,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為廢棄物處理提供一種具有前景的新模式。但有機廢棄物存在多種重金屬、致病微生物。雖然黑水虻體內的抗菌物質能幫助黑水虻消減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有害微生物以及清除黃曲霉毒素、嘔吐毒素等霉菌毒素,最終進入飼料的蟲體衍生產品是否還存在超標的污染物仍需要評估。目前關于黑水虻作為飼料原料的安全性評估還不夠全面。因此推進黑水虻對有害物質轉化機制的研究,是產業化進程的必要過程。
除上述問題,關于黑水虻養殖技術存在的不足與風險,如規?;B殖、標準化流程及產業鏈經濟效益,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科學實驗、市場評估,才能逐步完善。黑水虻乃至昆蟲資源作為一種新興產業,存在的首要問題是產量不足,因此需要探索提供一種科學的規?;B殖供應模式,其中涉及到黑水虻養殖、繁殖階段對飼料要求、生長環境、種群基數等多種因素,都需要投入大量研究,突破育種和繁殖的瓶頸才能實現規?;B殖。其次,黑水虻產品品質的穩定性問題,如上述提及的諸多因素可影響到產品的營養成分,從而影響對飼用經驗的提煉總結。再者,提高產業鏈的經濟效益,對于黑水虻產業乃至昆蟲資源產業的增長具有促進作用,而昆蟲資源的深加工及其副產品的開發,不僅可使產品趨于穩定,還能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利用率。以上問題的解決可能需要廣大的科研工作者、產業從業人員幾十年的努力。
結 論
總體而言,黑水虻是一種具有量產潛力的蛋白質和脂肪原料。雖然在產品營養成分的穩定化及使用安全性上還需投入大量的研究,但就目前動物實驗的數據來看,黑水虻不僅是替代魚粉豆粕的優質蛋白質源,富含月桂酸、幾丁質等特殊性還可能賦予其促進動物健康的潛在作用。
關于黑水虻飼用動物的研究,應采取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方式,將實驗室研究拓展至規?;芯?,深入檢測黑水虻利用過程的安全性問題,并逐步提高和完善產業鏈過程中產品穩定性、標準化問題,提升產品品質,進一步發揮黑水虻乃至昆蟲資源的作用,提高附加值。黑水虻飼用動物乃至整個黑水虻行業的前景廣闊,相關的科研工作、市場開拓將為該行業的未來發展提供重要的理論實踐支撐。
| 咨詢熱線 199-5116-5818
上一篇: 黑水虻養殖需要什么的環境設施?
下一篇:昆蟲能否成為蛋白質來源?
服務熱線:
199-5116-5818
掃一掃聯系